(通讯员 谢家兴 朱立红)5月14日下午,历史文学院教授董恩林与青年学子一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倍阅书店畅谈《论语》修身内容,并对同学们在阅读《论语》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本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志愿者团队的组织,120余名师生报名参加了现场活动。
清风醉暑,小雨如酥。在主持人简短的开场白后,绵绵雨声中,董恩林教授开始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董教授便直言:“尽管我读过很多遍《论语》,但直到今天,还是记不住多少,因为都是最近二十多年读的,记力远不如青少年时期。所以,读书要趁年轻记忆力好的时候。”并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书页早已翻烂的《四书章句集注》,他表示这本书是上世纪80年代版印,已跟随他多年。董教授此次讲座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为什么要提倡读《四书》?二、《四书》概況 三、《论语》阅读方法 四、《论語》修身內容简介 五、《论语》疑难问题举例。
在讲述我们为何要读《论语》时,董教授说,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圣经”,《四书》的主要內容是有关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思想、原則与方法,其內容与思想早已滲入民族文化与生活中,无论是官方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我们日常烂熟于心的成语,很多都来自于《论语》。
关于《论语》的阅读方法,董教授提出了“切己”和“阙疑”两个原则。“切己”即切問而近思,問切身所疑,思身边之事;“阙疑”则指在阅读中不要纠缠生僻字词与疑惑小事,要像陶渊明所說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还提出了两种读书方法。一是研究为主的阅读,可以一章章仔细读,并与《大学》《中庸》、五经等对比着品味;二是如果只是从中汲取人生哲理,就只需边看边记下格言警句,并结合社会实践、切身体会去咀嚼,而不必计较看懂所有字词句。
谈到《论语》修身内容,董教授认为《论語》主要內容是孔子与其学生生讨论格物、修身、处世、治国方面的原則、思想与方法等。而有关修身的內容,不外內省、外恕两大方面,內为德性、外为德行。其基本原則就是身心常具仁善之性、处世常用中庸之法。德性可分为:仁義、忠信、中庸、俭约等。德行可分为:励志向学、处事、待人、交友、知人、孝亲等。这一部分的讲述,董教授通过举例,深入浅出做了生动的讲述,特别针对当前大家对“中庸”一词误解,董教授以孔子对別人中庸行为的评价和孔子自己对中庸的践履,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认为中庸是一种处事原則、方法,是孔子学說最根本的观念,也可以說是中华民族正統的主体的核心思想。
最后,董教授逐个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悉心解答。比如在谈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等传统如何醇化民风、使民维安的问题时,董教授提出应该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由孝致忠这两个角度去理解,他认为在“家”的伦理秩序中,家长们言传身教对于“礼”的传承极具作用,这种濡染使得“孝悌”之情在整个社会的运行中都显得格外有生命力。对于孔子心目中的“孝顺”和“爱国”这一对情感的关系,董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孔子所持的是一种“天下理想”,他爱的是西周天下而不是其乡邦“鲁国”,但“孝顺”仍是他最珍视的道德品质。董教授一共耐心回答了15个问题,其中有些不便直接回答的问题,董教授也提出了化解或是间接纾困的思路。如不去纠结那些书本中细小的问题,而更关注身边的问题等等。
讲座持续近2小时,同学也在活动交流群中表示自己受益良多。比如有同学说道:“听完讲座,最大的收获是老师讲授的两个阅读方法。”也有同学将此次讲座的收获概括为:认识了一位温润的长者,学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更多同学表示,董教授的讲座特别有助于自己对《论语》一书的阅读理解。